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普天同慶的中秋節。中秋佳節,天清氣爽,氣候宜人,多少年來,這一天大人們圍著爐子制做各式各樣的月餅;可愛的小頑童用地頭找來的野麻果,俏皮地往月餅上打紅印。夜幕降臨,星空中懸掛著一輪明月,尤如萬頃碧海託出一個光潔奪目的銀盤。此時,闔家團圓,供賞明月,細嚼月餅,真可謂一幅鄉村中秋畫圖…。

在我國古代由於賞月的出現,中秋節便出現了許多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和與食品密切有關的祭祀信仰活動。

相傳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嫦娥奔上月宮的日子。因此,人們在中秋之夜賞月的時候,常常講起“嫦娥奔月”的傳說:

一說,夏朝國王太康,見后羿的妻子嫦娥姿色美麗(后羿,傳說中古代有 10 個太陽,灼烤大地,人類無法生存,后羿就是射去 9 個太陽,給人們帶來恩澤的英雄。),願以幽州之地來換嫦娥,后羿貪地忘情,便答應了。嫦娥見丈夫如此薄情,遂偷吃了后羿從壬母娘娘那裡要來的長生不老藥,乘著明月,毅然離開人間,飛向虛無縹緲的仙境,與月宮中勤勞的吳剛,溫馴的玉兔,婆娑的桂樹為伴。人們為了懷念這位美麗善良的女子,每逢中秋之夜,就仿照月亮的形狀制成圓餅,遙祭月宮。

又說,嫦娥相后羿婚後十分恩愛,因嫦娥偷食不死之藥,得罪了天帝,逃奔月宮,后羿思念成疾。一天病中的后羿,夢見一童子踩雲而來,告訴他:他在八月十五日這天晚上,用米粉制如圓月狀的粉餅,放在房屋的西北角,不斷地呼喚嫦娥名字,嫦娥就會降下人間與他團圓。后羿醒來後,到八月十五日這天一切按照童子說的去辦,果然,嫦娥回到了他的身邊。從此,每年八月十五日后羿都用這樣的方法與嫦娥團圓。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節是團圓節的由來。

這些動人的傳說,前者反映了古代婦女追求自由解放和獨立的強烈願望,以及人類向往登上月球,對探索宇宙,月球奧秘的美好幻想;而後者則反映了古代勞動婦女盼望家庭美滿、全家團圓的幸福生活。當人們拜賞明月的同時,聯想種種傳說,心情無比歡暢,神話的注入,給中秋節增添了豐富的內容。

由於月宮神話傳說的浪漫誘人,因此,古代中秋佳節、民間拜月、祭月、賞月的風俗活動是十分豐富多彩的,但不論是哪一種風俗活動都離不開食品,最突出的便是酒和月餅。

唐代大詩人李白,嗜酒如命,更喜歡在中秋之夜對月獨飲,並寫下了傳誦千古的:

“花問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句。傳說李自就是在八月中秋節醉酒後撲江撈月而死的,雖不可信,但說明他對賞月不僅有雅興,並且簡直到了以月為魂的地步。

寫中秋月餅與酒相關的詞句,最為燴炙人口的莫過於宋代詩人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一詞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閥,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中秋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自古以來人們便有吃月餅的習俗,以取團圓之意。

月餅,最早叫過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遠在殷周時期,民間就已有紀念太師聞仲的“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帶回胡桃、芝麻等植物,為月餅制作增加了輔料,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 " 胡餅 " 。唐朝的 " 紅菱餅。更是久負盛名。南宋時的“玩月羹”是中秋節人人必食的類似月餅的蒸制食品。宋代還有一種供皇家中秋節食用的“宮餅”,民間俗稱“小餅”、“月團”。詩人蘇軾還為月餅寫下了 :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治”的詩句。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宋代的月餅已是相當精細復雜,在選料、工藝上,酥皮折迭,微生物發酵,漿皮松酥、松拍柔韌以及包餡成型各種工藝技術已很成熟,並已形成相當發達的商品生產,成為頗受人們喜愛的中秋節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月餅”一詞的出現,是在明代。明代學著田汝成在他的《西湖游覽志餘》中寫道:”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一些心靈手巧的制餅大師,還把嫦娥奔月的優美傳說,作為食品藝術圖案,繪制在月餅上,或裝月餅的包裝盒上。

到了清代,月餅無論從品種、花色和制作工藝上都得到空前發展。有的月餅直徑達 66 釐米,上面繪有月宮、蟾兔的形狀,圖案十分精美,金碧繽紛。每家都設有月光位,於月出方向供月。拜祭完畢,除每人分得一份之外,有的甚至要留至大年除夕才吃。在北京皇宮內有供月的“月餅山”,最下面的月餅重達十多公斤,而頂端的小月餅則只有三、四釐米大。由此可見,清代月餅名目繁多,不僅作為中秋食品,而且已成為供應市場的美味之食。

月餅,經過漫長時期的演變和發展,形成了今天的京、廣、蘇、潮四大係列,數百個品種,並繪上喜慶圖案,供人們觀賞。盡管各大係列的制作工藝各有千秋,丹餅用料不盡相同,風味上有葷、素、甜、鹹之分,但都有賀佳節、慶豐收、盼團圓之意,成為中秋時令的美食。

下面將與中秋節有關的食品風俗和文化現象逐一作介紹,使我們對中秋節食俗有一個較為完整的了解。

月餅祭月:又稱齋月宮,源出於人們對月亮的崇拜和對“嫦娥女”的懷念。不論大家小戶,中秋之夜,家家戶戶必齋月宮。

富家巨室齋月登高樓,臨軒欄。除上月餅,蓮瓣、蘋果、花紅脆棗、紫葡萄、綠毛豆等吃食外,還置美酒、燈燭高照,用白綾綢紮玉兔燈高懸樓簷。闔家團圓,長幼為序,對明月作揖跪拜。拜畢,待香燭燃盡,撤祭台。重擺家筵,筵席均為八月時令菜宴,酌酒高歌,琴瑟鏗鏘,以博竟夕之歡,極是豪華。

一般小戶人家則在庭院內,擺桌設爐香燈燭,用臘光紙繪月輪,剪玉兔,制作極精致,金碧璀璨。又以絹紙為神具冠帶,剪出素娥(即宮女形)蓋於月餅之上,謂之月宮人。取藕枝稱之子孫藕蓮和合,另有荷花瓣、紅菱、芡實、銀杏之類堆成塔形,果盤雜陳,瓶花樽酒,均供獻庭院中,兒女膜拜,月下拜畢,將臘光紙、絹紙剪出的月輪、玉兔、神具等焚燒,撤去所供,燃上紙燈,全家人必在月下燈前嬉戲謂之齋月宮。少頃,家家戶戶開家宴。翌日,出嫁的女兒必返家團圓。家宴畢,還在庭院中賞月、嚼月餅,直至明月西斜。

有的地方還在中秋之夜看陰睛來預測次年元宵節的陰睛。諺語云:八月十五雲遮月,來歲元宵雨打燈。又云:雨打上元燈,雲罩中秋月。

除富家和小戶人家齋月之外,京師皇室齋月更為壯觀。

先在西郊夕月之時,設齋台,皇上率家眷百官出城,享祭報功,眾祀秋成,成為國家明禋之大典。祭畢。眾人集聚於天街月下,以黃沙土捏作玉兔,飾以五彩妝顏,千奇百狀,燈火熒輝。市面易之,游人在外道站立,不得入內。皇家眾人進入,仍先祭月,後設宴。除食中秋月餅之外,還有滷餡稍麥,南爐鴨、燒小豬、掛爐肉,配食糟發面團,飲桂花酒,鮮果品類更繁,而最美著莫過於貢品葡萄,圓大而紫色者為瑪瑙,長而白者為馬乳,大小相兼者為公領孫。“還有朱砂紅、棠棣黃、鳥玉珠等,味俱甘美。其次,還有柿子,以京都西山的為貢品,大如碗,甘如蜜,食之可解毒氣。再有薊州生栗進貢,用糖沙拌炒,為京都美品,待皇家家宴畢,起程歸駕,平民百姓,游人才蜂擁進入,祭月,賞月,渾酒樽篩,焦包爐炙,烤羊肉,熱燒刀,此又專為游人酒酌之備。同樣直至明月西斜方散。

九節藕:先用九節藕作為供品祭月,九節藕極難尋覓,因此,在中秋節前家家戶戶便上街入鄉尋覓九節藕。“九”在中國古代為一個滿數,象徵著任何事情均圓滿。中秋節用九節藕供月,既象徵著天上月亮的圓滿,也寓意著人間家庭事事圓滿。

九節藕供畢後,便切成薄片,待家宴畢,當水果食用。

蓮瓣西瓜:中秋供月,還必須用西瓜,參差切之,如蓮花瓣形先供月,待家宴畢,同樣離切成片,當水果食用。

蓮瓣西瓜切時需有一定的技巧,上面切斷,並參差如蓮花瓣狀,而底部還需連接,不可切斷。蓮瓣西瓜必與九節藕同時作供品,都象徵著圓滿、如意。

月餅踏月:又稱走月亮。民間小戶,家家戶戶婦女、姑娘,茬八月十五申秋節家宴結束,結伴盛妝出遊,俗稱走月亮。走月亮有兩種,一是步行,二是坐車、乘船。

步行“走月亮”一般是同巷、同戶鄰居的媳婦、姑娘們互相商約,晚飯後先聚一姑娘家,把各自帶出的吃食月餅、紅菱、白藕、芡實、瓜子、水果等吃食,放至庭前桌上,泡上熱茶,大家歡坐賞月聊天。等天已漆黑,大家梳妝打扮,將吃剩的小吃食裝在小竹籃裡帶上,出門走月亮,一路三,五成行,邊走邊吃,邊吃邊賞月觀景,歡歌笑語,所到之地大多是當地的風景點,在那裡停留賞月,待明月西斜返回,但凡是帶出門的吃食,一定要在途中吃完,不可帶回家。清代有一首詩讚美中秋節的走月亮:“木樨球壓鬢雲香,三五鄰家姐妹行,夜冷不嫌羅袖薄,路遙反恨繡裙長。”

坐車、乘船“走月亮”大多是富貴之家的小姐、太太。當然也另有一番情趣。以乘船為例,艙外:船行月移影動,艙肉:酒醇餚美餅香。《歲華紀麗》一書對乘船走月亮作了淋漓的描述:“中秋佳節桂子飄香,金風薦爽青簾鵠舫,水轡爭搖,羊燈高架紅妝十隊…‥引觴以謀醉,橋行斟酌串百,金栗香中清夜,冶游殆無虛夕……。”從中我們領略到當時乘船走月亮盛況。這裡值得再作進一步介紹的是,船上的宴菜,即船菜、船點,不僅在中秋節的飲食習俗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在我國古代旅遊飲食習俗中也有其特殊的一席之地。

船菜船點:船菜,顧名思義是在船上享用的菜,大多用於春游、秋游季節,但以秋游的中秋佳節最為豐富隆重。船菜的最大特點在於菜名高雅、各具真味,菜餚數量不多,制作卻異常精細,有的菜僅夠每人一著或一匙,正因其只能淺嚐,方使食看細嚼緩咽,得以品嚐真味。下面向讀者介紹一張清代王四壽船號,中秋佳節的船菜菜單:

四粉(糯米粉點心):

玫瑰松子石榴糕、薄荷棗泥蟠桃糕、雞絲鴿團、桂花糖佛手。

四面(面粉點心):

蟹粉小燒賣、蝦仁小春捲、眉毛酥、水晶球酥。

" 以上 8 種點心,色澤鮮艷,玲嚨剔透,入口而化。

冷盆 8 只:

豆腐皮腰片、 ? 松捲、出骨蝦滷雞,牌南熗蝦、糟鵝、胭脂鴨、燻青魚。

正菜三十道:

珠圓玉潤、翠堤春曉、滿大星斗、粉可金剛、黃袍加身、王不留行、赤壁遺風、紅粉佳人、玉堂富貴、遍地黃金、金星鳥龍、桂楫蘭橈、卸甲封王、不盡滾滾、花報瑤台、玉樓夜照、雨後春光、玉女晚妝.老樹著光、江南一品、春色迷人、深潭印月、醉裡乾坤、堆金積玉、秋風思鄉、八寶香車、紫氣東來、琉璃世界、魚躍清溪、八仙過海。

二道甜點:

銀耳羹、杏露蓮子羹。

最後每人 1 小碗燕窩湯。

從上述這個船菜菜單裡,我們不僅看到船菜給中秋節賞月宴游帶來無限的享受與情趣,還可看到船菜色香味形的多姿多彩,烹調技藝的高超無比。

剝菱食廿芡燒斗香:中秋節晚,家宴畢、有燃線香焚於庭院月光下,朝禮星斗,俗稱燒斗香。斗香的插法頗別致,要取一種塔形的燃香爐,有的自制。將錢香一層一層地往上插,

直至插到頂端為止。家人朝禮畢,兒女小孩雜坐中間,皆剝紅菱,食芡實湯,聽家長講嫦娥奔月的故事,煙香縹緲,笑語喧嘩,待香殘則月已斜,夜已深了。有一首竹枝詞:“ " 中秋共把斗香燒,姐妹鄰家舉手邀,聯袂同遊明月巷,踏歌還度踩雲橋。”

粉團油( 食追 ):中秋節家宴吃食。商方多用糯米粉為皮面,北方多以面粉為皮面,搓粉為丸狀,以豆沙作餡,包餡成形後,放入油鍋肉煎至金黃。俗稱為“粉團油( 食追 )”。此團集甜、糯、肥、脆於一體,味極佳。

中秋節食粉團油( 食追 ),與嫦娥奔月的傳說有關。《三餘帖》云:嫦娥奔月,羿日思,有童子詣告“正月元夕,八且十五,月圓時,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宅西北隅,呼夫人名,三歲可降,如期果然”,後世遂有人元夕中秋制粉團食之的習俗。

? 菜湯”是中秋節家宴和八月時令菜羹。“ ? 菜,又名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性浮葉草植物。 ? 菜的根、莖、葉不僅碧綠清香,鮮嫩爽口,而且營養豐富,它能分泌出一種膠質粘液,因而入口柔滑,適於烹制湯羹,別具風味。

我國食用 ? 菜的歷史極為悠久,最早見於《周禮》,《圖經》也讚譽:“ ? 乃菜中上味”。歷史上讚美 ? 菜的詩篇不少,蘇軾《揚州以土物寄少游》詩有:“四月 ? 香憶歸朋”句,陸龜蒙《幽居賦》有“ ? 菜含欲葷千裡”句,宋代張孝祥七絕《 ? 菜》有:“我夢扁舟震澤風, ? 美晚筋落盤空”的佳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 ? 菜有補血、潤肺、健胃、止瀉、清熱解毒之功能。”而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晉代張翰借思家鄉的“ ? 菜、鱸魚燴”,棄官返回故里的史實,不僅成為千古美談,並且使 ? 菜成為思鄉的象徵。至明萬歷年間被列為貢品,上獻朝廷。

? 菜為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但以秋 ? 為多為好。摘採 ? 菜十分艱辛,姑娘們以橢圓形木桶入湖塘,水池,俯身水中採摘,一顆一葉,一葉一顆地採,其艱辛可想而知。

? 菜烹制方法簡便多樣,以原色厚味為佳,口味極鮮美清香,可烹 ? 菜汆塘片、芙蓉 ? 菜湯、鴛鴦 ? 菜湯、雞絲三鮮 ? 菜湯等等。

舊時食 ? 菜只得拘泥於時令,過了時令就無處尋覓。而如今,通過食品加工, ? 菜又可加工成罐頭,不僅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嚐 ? 蘊菜的美味,還漂洋過海出口國外。

( 魚巴 )肺湯:現為中國名菜。( 魚巴 )魚俗稱泡泡魚,每年 8 月至 10 月為上市旺季,( 魚巴 )魚魚產呈綠色帶黑花紋,魚肚潔白,如對著( 魚巴 )魚嘴吹一口氣,魚肚會膨脹起來,猶如一只自色的氣球,因而稱泡泡魚。由於是每年 8 月至 10 月秋季上市,故民間有 " 秋時享福吃斑肝 " 的諺語。

( 魚巴 )魚,個大,肉質細膩,魚肝肥嫩。用魚肝烹制( 魚巴 )肺湯,湯渭味鮮,香醇呵口;獨具一格。( 魚巴 )肺湯制作不復雜。先將( 魚巴 )魚的外皮用刀剝下,不食用。然後開肚,將內臟去掉,留下魚肝與魚肉一起洗淨,將魚肉切成片與肝一起浸漬黃酒之中。另用清水入鍋煮沸 ( 只需用清水,不能用其他湯汁,不然品嚐不出絕肺湯的真味 ) ,加入細蔥、生薑、鹽,再將( 魚巴 )肝、( 魚巴 )魚肉倒入鍋內,煮沸即成。湯碗中加香油、味精,湯倒入碗內即可上桌。( 魚巴 )肺湯需趁熱品嚐,冷後腥味較濃,並且冷後再熱。口味也會遜色。

芋艿:既是中秋節的菜餚,又是美味時令小吃。芋艿 , 又名芋頭,毛芋。芋艿原產我國,塊莖呈卵圓形,富含澱粉,可當菜餚、小吃,也可作糧食充飢。由於芋艿具有一般農作物不具備的恃點--蝗蟲不食,因此被當作備荒作物而廣為種植,從古便有平時菜蔬荒年糧的美譽,而深受人們的稱讚。

芋艿的營養價值和馬鈴薯大致相同。除澱粉、蛋自質之只,還含有豐富的磷、鈣、鐵、多種維生素和粘液皂素等。易於消化,很適於胃腸病人、結核病人及恢復期病人和幼兒食用。

芋艿的食用方法很多,蒸、餵、烤、燒、燴、炒均可,只要烹制得法,都可成為美味佳餚。最常見的吃法是把芋頭蒸或煮熟後蘸糖吃,特別是紅糖芋艿同吃,象徵紅火、甜蜜,深受人們喜愛。將芋艿切成了塊,與玉米摻一起煮粥,色香味俱佳。其次,芋艿還可制成“芋餅 " 大耐糕”、“芋粉團”等食用。芋艿制成菜餚,主要是可制蔥油芋艿和素席甜菜。由於芋艿質地糯軟,可制成多種多樣、芳香爽口的菜餚。

八月中秋節食芋艿主要是桂花糖油芋艿湯,味道極佳而制作也不復雜。先將芋艿丟毛皮,洗淨切成塊狀,放入鍋肉煮沸、煮熟。另取鍋將白糖、飴糖加水用文火熬成糖漿。食時,每碗內加入一至二匙糖油,再加入煮熟的芋艿和湯,面上再灑少許用糖漬的桂花即可。芋艿湯呈醬紅色,猶如瓊漿,桂花金黃,芳香、爽口。色、味俱佳。

茨菇:水生植物,形似芋艿,而芋艿有褐色毛衣,茨菇光滑而沒有毛。茨菇色如象牙,光滑呵愛,有如經雕琢過的工藝品。茨菇可蒸可煮,食法同芋艿,也有油炸和入菜饌的,如茨菇燒肉、素什錦等。而中秋佳節食茨菇別有一番風味油汆茨菇片。

將茨菇用小刀輕刮去皮切成薄片,放在陰涼透風處晾乾,然後散入油鍋內汆,汆時滿屋飄香,令人垂涎欲滴,汆好的茨菇外呈金黃,而肉質空酥,待略涼用細鹽拌之,食時,脆、肥、香、松、肥、糯,鮮美無比,既可當酌酒小菜,又可當小吃食。茨菇不僅營養豐富,還有清熱消食化痰的功能,最適合小兒食用。

芡實:又稱雞頭米,果實呈圓球形,尖端突起。由於新鮮的芡實花萼退化的部分形如雞頭,故名。芡實外殼堅硬,紫青色,剝時先用硬器將外殼砸開,殼內顆顆果實外裹紅色軟殼滾出來,一個殼內往往有幾十顆,甚至上百顆芡實米。

芡實以南方的為好,古有“南芡”之譽,而“南芡”中又以江蘇蘇州的“南塘雞頭”為最珍。清代詩人沈朝初《憶江南》載:“蘇州好,葑水種雞頭,瑩潤每凝珠十斛,柔香偏愛乳盈甌,細剝小庭幽。”

雞頭米色呈玉白,顆顆宛如珍珠,富有營養,還是美容潤膚的天然食物。入饌多為甜食,多作桂花雞頭湯,也有與糯米、蓮芯同煮粥,粘糯適口,香氣濃郁。芡實還可入藥,有健脾的功能。

八月中秋節食芡實,最為普遍的還是桂花雞頭湯,制法極為簡單。烹制時,最好用陶器如砂鍋,不宜用鐵鍋。雞頭米洗淨漂清後放入砂鍋,舀入清水置火上燒沸,去浮沫,加入棉白糖續燒一分鐘左右,另備空碗放入桂花,再將熟雞頭肉連湯倒入即戊。其特點色呈玉白,顆粒如殊,甜潤軟糯。是中秋佳節的甜食,也是八月時令小吃。

塘藕:水生植物,南北方均有。北方多用藕入饌,南方則多用來作甜食,北方以北京為例入饌菜餚的便有,辣椒炒藕絲,生拌藕絲,素藕圓等。其中以生拌藕絲和素藕圓頗有特色。

生拌藕絲:將藕切成細絲,略在沸水中焯一下,然後用香油.醬油、醋、糖、鹽.辣油拌食,有的還略加幾顆香菜點綴,綠白相映,辣香適口。是地道的北方菜餚。

素藕圓:取老藕,用特殊炊器將藕擦成漿狀,用紗布將水分控乾。取藕渣加入澱粉,鹽、味惰拌攪,做成小餅狀,下油鍋煎至兩面金黃取出。瀝去剩油,將煎好的小藕餅下鍋,略加醬油,糖炙至入昧,加入幾只青辣椒,煮沸即起鍋,味道極佳。

南方食藕多為甜食,特別是中秋佳節,食藕更有講究,花色也較多,如藕粉圓子、桂花藕粉等,而最為著名和受歡迎的要數桂花焐熟藕了。

焐熟藕:也取老藕,洗淨切去藕節(要留下作藕蓋帽用),然後將洗淨的糯米塞滿每個藕孔中,蓋上藕帽,用竹籤插牢,防止煮時漏米。用一大鍋加水將藕放入大火燒煮(略加一些食,藕面上舖放鮮荷葉),再轉文火燒 4 小時左右,停火略悶,揭丟鍋蓋至藕呈褐色,並用筷子能插入即示成熟。遂將藕逐段取出,用刀輕刮去藕皮,切片上桌,上桌時刷上桂花糖液即成,其色澤醬渴,入口清香甜糯。

桂花糖液在燒煮藕的同時便可熬制。用赤砂糖加清水(要用冷水),用中火熬制成糖液,加入桂花盛入碗中備用即可。

荸薺:又稱地栗、馬蹄、鳥芋。荸薺既作水果鮮食,又可作菜,皆脆香無比。中秋節食荸薺加入菜切成片,可炒蝦仁、雞片、肉片、魚片,又可作素什錦的配料。如當水果則用小刀削去其皮,將光荸薺浸入糖水內,食時用細細的竹籤,將荸薺籤出裝盤。也有將荸薺串在細竹籤上,一般 5 只一串(尤如北京的冰糖葫蘆)。

紅菱:又稱水紅菱,為菱中之上品,因其色澤鮮紅,故稱。紅菱是八月中秋節的必食食品,多作小吃或水果生食,清鮮無比。一般是嫩紅菱多作水果生食,老紅菱則宜煮食,亦甘甜適口。

紅菱不僅為人們提供了美食,而且還促進了養魚業。鯉、鯽、 ? 魚有在菱葉水草上產卵的習性,有菱生長的渠塘還是幼魚棲息的好地方。

糖炒栗子:栗子,八月成熟,採摘時外有帶毛刺的殼。待外殼剝丟,才露出內殼,內殼為深咖啡色,便是我們在市場上見到的一般。

粟子可帶殼水煮,煮熟剝殼食之,味極佳。也可入饌,將水煮栗子剝殼後炒菜,用得最多的是栗子香雞,栗子與雞同烹,香、鮮入味,為時令佳餚。而八月中秋節食栗子為糖炒栗子。用砂與糖在大鐵鍋內先炒熱,然後放入栗子,不斷翻炒至熟,炒時火不宜太大。糖炒栗子香、糯、肥、軟,味極佳,尤宜老人與兒童食用。由於味佳,故八月中秋節家家

戶戶在賞月之際,均要品嚐栗子的美味。即便是今天,到了中秋節,有的食品店門口爐火熊熊,糖炒栗子 " 沙沙沙 " 的炒聲,以及三米之外便聞到的糖香、栗香,誘人食欲。

銀杏:又名白果,因其殼白而硬堅得名。

銀杏不僅營養豐富,還可入藥。八月中秋食銀杏,也稱炒銀杏,但嚴格說來不是炒,而是烤。舊時,炒銀杏用一鐵絲小網罩,將洗淨的銀杏放入,下面是一只小爐子,鐵絲網罩受熱將銀否烤熟。烤時,也需不斷地翻顛網罩,使其受熱均勻至熟。這種烤法很有趣,烤者肩挑一擔,前面是烤銀杏的爐子,後面是放柴火的箱子,還有一張小凳子,串街走巷。

到一地將小凳子放下,便坐著烤,邊烤邊賣。更有趣的是,鐵絲子網罩的四周掛有幾只小銅鈴,只要網罩一翻顛,小銅鈴便發出“鈴鈴咚咚”的響聲,約定俗成,只要聽到這種鈴聲,不論大人,小孩便知道是烤銀杏的來了。

熟銀杏也需邊剝邊食,銀杏的白殼較硬,老人,兒童咬不動,便需用小鎯頭砸。銀否的肉,都極軟,又肥又糯,十分美味。銀杏肉還可制甜羹,或甜食,如糯米八寶飯,銀杏紅棗湯等。營養均十分豐富。

粢團:又稱粢毛團。北方大多用玉米搗爛(不磨成粉),加入少許面粉作皮面,內包赤豆餡,稱之為粢團。北方的粢團不僅味道香甜可口,並且色澤金黃,十分耐看,但需趁熱而食為好。南方的粢團大多用大米搗爛(不磨成粉),加入少許糯米粉拌勻作皮面,同樣內包赤豆餡。南方的粢團色澤不如北方的耐看,但熱吃、冷食味道都十分佳。

現時食粢團只是作為八月的時令吃食,嚐新而已。而舊時農歷八月,正是姑娘們纏足的季節。因舊時中國婦女都纏小腳,稱之三寸金蓮。故而有吃了粢團後,能使腳骨變得輕軟,纏足時減輕疼痛的說法。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舊時中國婦女纏足的痛苦和渴望擺脫痛苦的無可奈何的心態。

世界弘道 WORLD HONG DAO 版權所有© 2001~2014 ez-d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電話: 02-26340702 ∣傳真: 02-26340834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1樓